“二孩”时代 产儿科面临供需不平衡——访人大代表李素梅
随着“二孩”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区二孩出生率大幅上升,医疗卫生、妇幼保健的需求快速增长,给产科、儿科接诊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新的挑战。作为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区人大代表、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李素梅就目前花都产儿科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孩时代的到来,使我区迎来了新的生育高峰,就诊人群基数进一步增大。“现在新生儿数量日益增加,产儿科床位不足、医疗力量不足是我区产儿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李素梅谈到,据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统计,目前我区常住人口为97.51万,其中育龄妇女24.7万人,0-14岁儿童16万人,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我区孕产妇、儿童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尤其是高龄孕产妇和高危孕产妇比例增加,致使人手本来就紧缺的儿科、产科医生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医患配比不足、供需不平衡将继续加剧。
配齐医疗服务设备 提高产儿科服务能力
近年来,我区存在着产科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其中,产科病床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按照我区现有产科病床,全区医疗机构可接诊的最大分娩量约为5.1万人不足以满足现实需求,“区内医院的产儿科普遍存在着床位不足的情况,产科诊室前常常是人满为患,导致很多产妇只能被安排在过道、走廊。”李素梅说,床位不足、医疗资源紧缺是目前面临的巨大问题。要解决这种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快投入建设两个医疗集团和两个产儿科专科联盟,通过建成分工明确、有效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医联体,医联体内完善双向转诊、产科对口扶持、绿色通道建设等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危重孕产妇的会诊、接收、治疗和转送,确保危重孕产妇均可第一时间获得转诊和救治服务;二是加快区人民医院新院和区儿童医院建设,缓解我区产儿科床位及优质业务用房不足的问题。
重视人才引进 强化产儿科医疗力量
按照目前我区的现状,产儿科人力资源短缺且人员流动率高,服务难以满足诊疗需求,“医生荒”成为迫切解决的一大难题。“产儿科医疗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待遇偏低且全年无休,导致大多数产儿科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李素梅提到,同时,产儿科医护人员中临时聘用人员比例过高,因薪酬差异、发展平台受限等原因,导致产儿科人才流失率高,招聘难度大,人才缺口难以补齐。
李素梅表示,针对产儿科医疗人员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柔性引才、加大培养力度等方式提升产儿科软实力。同时,设立产儿科医护人员专项补贴,推动编制人员与聘用人员同工同酬以及医院内部调整绩效分配等形式,提高待遇,体现劳动价值以调动其积极性。
加强科普宣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产儿科是医患矛盾高发的“重灾区”,因医生不足、候诊时间长等原因引发的医患矛盾、医疗暴力事件也呈频发态势。目前我区每千儿童拥有儿科医生1.17名,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每千儿童1.5名儿科医生的最低配备标准,全区平均每千名儿童床位数仅为1.88张,远低于广州市2.46张的水平。在各大医院儿科门诊处,经常可见长长的队伍,“候诊1小时,看病3分钟”的情况也成为普遍现象。
很多前来看病的患者因候诊时间长,产生焦虑厌烦心理,从而引发医患矛盾。对此,李素梅建议,要正确处理医患之间的冲突,增强医患沟通,畅通医疗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尽量避免矛盾的发生。同时,要加大对于医闹行为的打击力度,共同构建良好的医疗环境,让医务人员在安静、祥和的环境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此外,李素梅还谈到,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市民进行医疗常识的科普,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不少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哭闹,就抱着去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因常识和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和医生产生矛盾。”李素梅说道,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宣传,开通多渠道咨询热线,指导家长从容应对,不盲目扎堆医院,就医期间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花都新闻中心 蒋梦圆